[日本語] | [English] |
Ⅰ 關於東亞文字的人文信息學研究
直接了當地說,東亞世界就是指漢字文化圈,該地域在漢字之外,尚有自漢字派生 而來、與漢字有密切關係的各種文字出現,並且至今仍被使用。為運用以上各種文字進 行人文學、信息學研究,同時進行與此相關的知識與技術的教育。
卽利用在漢字信息學中積纍的知識及技術,構築綜合運用東亞世界的文字的知識體 系,包括假名、諺文、越南羅馬字等與漢字有深厚歷史關係的鄰國的表音文字、甚至西 夏文字等古代仿造漢字在內。
此時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文書與文本的載體、形式也是知識體系的重要因素。這種 觀點是今天的數碼處理中所欠缺的部分,而為了完全地繼承文化它又是不可缺少的。同 時此種信息的正確傳承,亦是具有公證性的文書、個人證明、契約之類與社會制度、法 律及經濟活動的形態相關的現代課題。
而且根據上述的知識體系信息化的觀點重新評價,有助於東亞世界各種各樣文獻信 息的數碼化。
為此,有必要研究關於東亞世界文字的知識體系,研究多文字化、多語言化、國際 化的信息化技術。這些都在日新月異地變化、發展,因此有必要得到本校內外的協助以 培養掌握最新知識與技術的專家。
Ⅱ 漢字文獻知識庫的構築
構築對漢字文獻研究的多層化、高度化來說不可缺少的漢字文獻知識庫。於是,比 如從單個的專業術語出發,就可以利用所有相關信息(文本、圖像、地圖等)。唯有這 個,纔是二十一世紀東亞信息社會的「知識寶庫」。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有必要
(1)對東亞的所有文獻通過標記技術進行電子文本化,
(2)匯集關於那些文獻的詮釋資料(圖書信息),
(3)將此全部信息有機統一起來,進行更高級的數碼化。
依靠過去的研究積纍而成的、並且通過今後的研究可以獲得的關於東亞世界、漢字 文化圈的知識與信息將成為此知識庫的基礎,又為此完全包含。
漢字文獻知識庫的構築,是在漢字文獻研究的傳統知識與最先進的數碼化技術相結 合的條件下,探究二十一世紀新東亞學的形態、漢字文化記述方式的嘗試,同時其發展 將會成為對生活於漢字文化之中的人們的各種活動來說具有巨大影響的成果。
Ⅲ 東亞人文信息學人才培養計劃
本計劃的目的是構築發展性地繼承現有的研究、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卽 創造橫貫人文學與信息學的教育場所,謀求漢字文化的全面由下而上的發展。本計劃的 事業推進負責人的預定者,不僅已在京都大學大學院人間.環境學研究科以及本校文學 研究科進行關於東亞各種學術的教育,而且舉行「東方學中的計算機使用」討論會長達 十四年,該討論會是由京都大學學術信息媒體中心(原大型計算機中心)多語言信息研 究委員會主辦的。立足於這些實際成績,進一步注意全校的進展,
此外,
同時上述三個計劃中的研究、教育計劃,都在實際管理上於京都大學(京都)設置 一個基地,又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及北京大學(中國大陸)、漢城大學(韓國)、中央研 究院(臺灣)等最高級研究機構達成學術交流協議,形成橫跨東亞整個地區的人文信息 學的國際共同研究教育基地網並為其所推進。因此,在這些機構之間創造研究者、學生 的頻繁交流與交換意見的機會,同時進行海外基地的設置。
進而謀求與歐美的漢字文化及人文信息學的主要研究機構(例如加利福尼亞大學、 哈佛大學、大英圖書館、法國遠東學院、萊頓大學)以及美國的維吉尼亞大學、匹茲堡 大學共同推動的日本文學集錦等的積極合作,在國際推動具有一貫性的研究。附帶說一 下,這些組織、基地多數已有一定的研究交流的成果。
而本計劃完成後,通過升格以後的東亞人文信息學中心使其成果繼續發展,同時謀 求基地的強化。